十地──通教十地

十地──通教十地
﹝出天台四教儀﹞ 通教, 即四教中之一也。 通前藏教, 通後別、 圓, 故云通也。 (四教者, 藏教、 通教、 別教、 圓教也。 ) 〔一、 乾慧地〕, 謂三乘之人, 初居外凡位時, 未得真空理水所潤, 故名乾慧地。 (三乘者, 聲聞乘、 緣覺乘、 菩薩乘也。 外凡者, 謂心居理外也。 ) 〔二、 性地〕, 謂三乘之人, 居內凡位時, 於無漏真空法性之理, 頗有解心, 故名性地。 (內凡位者, 謂心居理內, 而未證得也。 無漏者, 謂斷見、 思之惑, 而不漏落三界生死也。 ) 〔三、 八人地〕, 謂三乘之人, 體達三界見惑本空, 在無間三昧中, 八忍具足。 止觀云: 人者, 忍也, 故名八人地。 (三界者, 欲界、 色界、 無色界也。 見惑者, 謂意根對法塵而起分別也。 梵語三昧, 華言正定。 八忍者, 苦法忍、 苦類忍、 集法忍、 集類忍、 滅法忍、 滅類忍、 道法忍、 道類忍也。 ) 〔四、 見地〕, 謂三乘之人, 同見第一義、 無生、 四諦之理, 故名見地。 (第一義者, 即真俗不二也。 無生者, 謂了一切法皆無生也。 四諦者, 苦諦、 集諦、 滅諦、 道諦也。 ) 〔五、 薄地〕, 謂三乘之人, 斷欲界六品思惑, 欲惑稍輕, 得真諦理, 故名薄地。 (六品者, 謂欲界思惑分為九品, 此即前之六品也。 思惑者, 謂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而起貪愛也。 ) 〔六、 離欲地〕, 謂三乘之人, 斷欲界下三品思惑盡, 即離欲界生死, 故名離欲地。 (下三品者, 即九品中後之三品也。 ) 〔七、 已辦地〕, 謂三乘之人, 斷色界、 無色界思惑盡, 發真無漏, 智斷功畢, 故名已辦地。 (無漏, 謂不漏落三界生死也。 言真無漏者, 謂第四阿羅漢果之所證也。 若前初果須陀洹等雖證, 而生死猶未能盡, 未得名真也。 智斷功畢者, 智即破惑之智慧, 斷即所斷之惑業, 因此之智, 而畢斷惑之功也。 ) 〔八、 辟支佛地〕, 辟支, 梵語具云辟支迦羅, 華言緣覺。 謂緣覺之人, 發真無漏, 功德力大, 福慧深利, 以能侵除見、 思習氣, 故名辟支佛地。 (侵除者, 謂侵入習氣之內, 而除斷之也。 見、 思習氣者, 謂見、 思惑餘習之氣分也。 ) 〔九、 菩薩地〕, 菩薩, 梵語具云菩提薩埵, 華言覺有情。 謂菩薩從空入假, 深觀真俗二諦, 進斷見、 思習氣與塵沙惑, 得法眼淨, 成道種智, 故名菩薩地。 (從空入假者, 謂菩薩從涅槃空, 出生死假, 而化眾生, 示同生死, 故名假也。 真諦者, 亡泯一切法也; 俗諦者, 建立一切法也。 塵沙惑者, 謂眾生見、 思之惑, 種類數多, 如塵若沙也。 法眼淨者, 謂菩薩之眼, 觀一切法而無染礙也。 道種智者, 謂菩薩化他, 以一切道, 起眾生一切善種也。 ) 〔十、 佛地〕, 佛, 梵語具云佛陀, 華言覺。 謂佛有大功德力, 資利智慧, 而與一念相應, 觀真諦究竟, 習氣亦究竟, 覺果圓滿, 故名佛地。 (究竟, 即畢盡之義也。 )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Поможем написать реферат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